服务热线:
15028752820

【银河电新周然】行业周报丨财政部补贴890亿元支持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工信部将开展钠离子电池标准制定

详细介绍

  财政部下达补贴890亿元支持光伏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工信部等五部门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工信部将开展钠离子电池标准制定并推动钠离子电池全面商业化;首批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京津冀、上海、广东;长安、华为、宁德三巨头“联手造车”正式对外发布;中国首座地下储氢井加氢站建成

  本周电新(中信)指数涨幅达7.3%,行业中排名第4名。银河股票池年初至今绝对收益为55.48%,相对收益13.79%。

  新能源车方面,1)工信部等五部门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2)工信部将开展钠离子电池标准制定并推动钠离子电池全面商业化;3)首批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京津冀、上海、广东;4)长安、华为、宁德三巨头“联手造车”

  1)财政部下达补贴890亿元支持光伏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2)山东省明确主要任务,以风电、光伏发电为重点,到2025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力争达到9000万千瓦左右;(3)中国石化重庆首座加氢站——半山环道综合加能站近日正式建成。

  核心推荐标的:宁德时代、恩捷股份、当升科技、亿纬锂能、天赐材料、隆基股份、通威股份、福斯特、阳光电源、汇川技术。

  内容:8月27日,据工信部官网消息,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

  点评:《办法》提出,鼓励梯次利用企业与新能源汽车生产、动力蓄电池生产及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等企业协议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利用已有回收渠道,高效回收废旧动力蓄电池用于梯次利用。鼓励动力蓄电池生产公司参与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

  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作为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对动力蓄电池有着强劲的需求,退役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利用问题也因此提上日程。车辆动力蓄电池的车载寿命阶段仅占据了其全生命周期的1/3左右,梯级利用不仅是未解决可能的安全、环境问题,也还是为了资源的充分的利用。据估计,到2030年全球乘用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将面临总电量463GWh的大规模退役,如果对其进行梯级利用,几乎能覆盖全球储能的用电需求。

  国内目前电池退役量较少,梯级利用尚处于试验示范阶段,回收利用电池的安全性、剩余寿命及一致性评估技术尚未成熟。本次管理办法的制定有利于营造规范回收、生产及销售的有序市场环境,推动行业相关评估、管理的标准化,进而提高国内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质量和效率。

  内容:8月25日,工信部答复政协提案称,将组织有关标准研究机构适时开展钠离子电池标准制定,并在标准立项、标准报批等环节予以支持。同日,工信部回复了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在我国全力发展钠离子电池的提案》。

  点评:工信部称,将依照国家政策和产业动态,结合有关标准研究有关钠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政策,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工信部在回复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在我国全力发展钠离子电池的提案》时表示:超高的性价比的钠离子电池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尤其是在固定式储能领域将拥有非常良好发展前途。有关部门支持促进性能优异、合乎条件的钠离子电池在新能源电站、交通工具、通信基站等领域加快应用,推动钠离子电池全面商业化。

  宁德时代7月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有望逐步进入商业化阶段。目前钠离子电池相较于锂离子电池拥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等特点,但在电池容量、循环寿命等关键性能上还存在比较大差距。随着有关技术的加强完善,钠离子电池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在5G通信基站、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实现大范围的应用。目前全世界内钠离子电池还处于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开展国内钠离子电池标准制定将推动行业内技术创新,为有关产品质量的一致化提供标准,加速完善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为钠离子电池的大规模产业化、商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行业公司在全球钠离子电池产业中掌握优先权和主动权。

  内容:8月24日报道,京津冀、上海、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于近日被国家五部委批准为首批示范城市群。

  点评:燃料电池汽车是继动力电池汽车后新能源汽车领域又一新兴市场。本次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获批有助于探索经济可行的整车示范推广模式,促进相关产业链企业做强,吸引更加多社会资金参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生态系统建设,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年)》,2025年前,将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累计产值突破240亿元。目前国内多地已加快氢燃料电池产业布局。天津、大连等地也相继制订了氢能发展规划,开展加氢站建设及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预计后续会有更多示范城市群名单公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将持续升温。参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程,燃料电池汽车有望在“示范应用”政策实施完成后,形成良好的产业链配套,并在2025年前后迎来产销量的爆发。

  内容:8月24日,长安汽车正式对外发布与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打造的全新高端汽车品牌“阿维塔”,还公布了阿维塔首款车型E11与基于全新专用电动车平台首款战略车型C385。

  点评:阿维塔来源于长安蔚来,被视为长安汽车高端品牌的落地实体。根据现有规划,未来阿维塔将在由长安、华为、宁德时代共创的智能电动网联汽车架构上进行制造,目前规划的产品品类将包括轿跑、SUV、MPV等11款产品。此次新车发布会象征着长安汽车正式进军高端新能源车市场,此前,国内已有多家主要车企布局高端电动汽车产品:东风汽车集团推出了全新高端电动汽车品牌岚图;上汽集团宣布成立“L”项目,布局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北汽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ARCFOX也迎来产品实质落地。目前国内车企所推出的高端品牌均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两级化发展的新趋势下高端电动汽车销量呈放量增长态势,高端化成为成为传统车企抢占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的必经路径。而随技术进步,续航能力和充电便利性已不再是新能源车发展的掣肘,智能化、网联化、人性化正慢慢的变成为未来高端产品的发展趋势与核心竞争力。

  内容:8月26日,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表示,双碳目标会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

  点评: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我国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达5.3亿千瓦,根据“双碳”目标,预计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量达12亿千瓦以上。“双碳”目标带来大量投资机会。

  近期2021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绿色低碳能源持续发展壮大,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分别同比增长34.7%、23.7%。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0.6万辆,同比增长139%。

  国家逐步优化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补贴政策,下达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预算890亿元,支持光伏、风电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加快补贴清单公布确权,纾解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企业融资难题。

  除此之外,随着“分布式光伏电站整县推进政策”的实施,包括户用光伏在内的分布式光伏发展正在受到慢慢的变多的关注,分布式光伏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打开绿色发展新格局。

  内容:8月23日,中国石化重庆首座加氢站——半山环道综合加能站近日正式建成。该站是国内首座应用储氢井技术的加氢站,日供氢能力1000公斤,将为重庆首批氢能示范公交车和市内物流车提供加氢服务,助力重庆氢能产业发展。

  点评: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北京、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份相继出台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或扶持政策,并从产业规模、公司数、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等方面明确阶段目标。

  中国氢能联盟预测,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的预测,受益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成本下降以及碳排放约束,2020-2030年间绿氢(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解水制氢)比例将从3%上升15%。205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10%,其中绿氢比例进一步增长到70%。

  短期来看,绿氢占比受具体项目影响较大。如中国石化今年2月在新疆库车规划1GW光伏制氢项目,预计年产氢气2万吨,建成后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绿氢生产项目。更进一步地,光伏制氢是最具潜力的电解水制氢方式,目前已经初具经济性。

  隆基股份、阳光电源、中国石化、宝丰能源等跨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已开始纷纷布局光伏制氢赛道,从研发技术、工程建设、商业模式等多方面展开探索,光伏制氢发展驶入快车道。

  内容:8月19日,山东省发布《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以风电、光伏发电为重点。

  点评:截止2020年底,山东省并网风电、光伏项目总规模分别为1734万千瓦、2272万千瓦,占省电力总装机的11.1%、14.6%。风光装机合计为4006万千瓦。根据《规划》,山东省规划到2025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5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5700万千瓦。光伏发电中,集中式和分布式都将得到逐步发展:充分的利用潍坊等市盐碱滩涂地和济宁等市采煤沉陷区,重点打造“光伏+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集中式电站;开展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建成“百乡千村”低碳发展示范工程,在用足用好国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政策和山东省级财政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每度电再给予0.05元的电价补贴会助力分布式光伏快速发展。

  内容:8月27日,21H1实现营业收入24.55亿元,同比增长86.8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8亿元,同比增长66.97%。

  点评:2021H1公司二次锂离子电池营业收入22.08亿元,同比+92.12%,毛利率16.12%,同比-2.1pct。要点:

  1)消费类电池业务同比实现较快增长。公司与全球领先的音响产品制造商哈曼继续保持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在蓝牙音箱、TWS耳机领域中保持优势;在电动护理产品等领域继续拓宽市场占有率,实现稳步增长。

  2)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业务收入同比翻倍增长。公司继续与上汽通用五菱、五菱工业、奇瑞汽车、长安汽车等车企合作,公司电池产品配套了宏光MINI EV多个版本车型,还配套了宝骏E300P、五菱荣光N300L等车型,汽车动力电池业务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3)储能电池业务收入同比实现翻倍以上增长。家用储能领域获得了来自于欧洲和澳洲的大批量家储业务订单,客户有weco、古瑞瓦特等;在便携式储能领域,获得了大客户正浩科技Ecoflow等的大批量订单;在大型储能领域,获得了阳光电源、南方电网、天合光能等的大批量订单。

  内容:8月27日,21H1营业收入88.93亿元,同比增长69.55%;归母纯利润是12.49亿元,同比增长1909.35%。

  点评:企业主要从事煤炭、焦化、天然气、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等商品的生产销售。2021H1公司焦化产品及副产品业务实现营收88.25亿元,同比+78.61%;其他业务同比-77.80%。要点:

  1)焦化主业业绩增长。2021H1煤炭、焦炭价格高位运行,公司年产385万吨的华盛化工项目中的焦炭项目全部投产,焦化产品价量双升,业绩增长。

  2)氢能业务持续扩张。公司业务除煤焦主业外另一板块为氢能板块,已形成膜电极、燃料电池、加氢站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链体系。制氢方面,与京能集团合作建设年产1.3万吨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加氢网络建设方面,公司8月初与中石化山西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定争取到2025年在山西省内合作建设30座油氢混合站;车辆推广方面,美锦能源“十四五”期间预计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运营氢能车辆约6000辆。

  点评:公司主要是做电踏车(即电动助力车)电机及配套电气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要点:

  1)原材料价格上涨,毛利率承压。2021H1公司毛利率为36.29%,同比-7.35pct。原因: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电踏车驱动系统原材料普涨。此外,会计准则修改,运输费计入营业成本,导致营业成本增加。

  2)下游需求旺盛,营收、净利大幅提升。疫情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催生消费者对于个人轻便出行产品的需求。受益于下游需求提升,公司2021年H1营收与净利润均大幅提升。

  3)海外市场发展迅速,国内市场开始起步。欧洲、美国、日本是电踏车的主要市场,保持高速增长。中国是电踏车行业的潜在市场,随着产业发展成熟、宣传普及力度加大、相关行业标准的逐步完善以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升级,我国电踏车市场或将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点评:公司主要产品为膜类产品(锂离子隔离膜、BOPP薄膜)、包装印刷产品(烟标和无菌包装)、纸制品包装(特种纸产品、 全息防伪电化铝、转移膜)。21H1公司膜类产品、烟标、无菌包装、特种纸实现盈利收入 29.25亿元/0.51亿元/2.58亿元/0.92亿元,同比 +184.45%/-35.19%/+48.34%/+20.40%。要点:

  1)进入全球主流锂电企业供应链体系,享受新能源车高景气红利。公司是全球湿法锂电池隔膜生产规模及出货量全球第一。公司与国外三大锂电池生产巨头松下、三星、LG Chem,以及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孚能、力神等中国主流锂电池企业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Q2隔膜满产满销,出货量稳定增长。21H1公司湿法隔膜出货量超12亿平,市场占有率55.4%,同比提升22.5pct。Q2生产隔膜6.5亿平左右,环比增长20-30%。出货量稳定增长,公司龙头地位稳固。

  3)行业供给紧张,扩产节奏领先。当前隔膜行业供不应求,行业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公司锁定设备供应商日本制钢所产能,每年维持15亿平左右的产能扩张,扩张速度领先同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市占率。

  内容:8月27日,21H1营业收入12.74亿元,同比增长257.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5亿元,上年同期亏损673.96万元。

  点评:2021H1公司纳米级磷酸铁锂实现营业收入12.46亿元,毛利率21.66%,同比+10.77pct。要点:

  1)磷酸铁锂需求高增,产品价格上涨,盈利大幅提升。2021H1公司销售磷酸铁锂3.11万吨,同比增长191.87%,上半年销量超过去年全年。磷酸铁锂市场供需偏紧带动了公司产品价格的上涨,同时公司成本管控得当,归母公司净利润扭亏为盈。

  2)持续提升产能,保持规模优势。2021H1磷酸铁锂市场延续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偏紧状态,公司稳步推进新增产能释放(曲靖麟铁及曲靖德方一期)。截至报告披露日,公司累计磷酸铁锂产能12万吨/年。

  3)坚持研发创新,新产品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公司在补锂添加剂材料和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的开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对比现有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约20%。目前两款材料均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点评:21H1公司消费电池实现营收26.69亿元,同比+47.03%;动力电池收入38.91亿元,同比+185.95%。要点:

  1)消费电池维持领先地位。公司锂电池产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医疗器械、汽车电子应用及智能家居等细分领域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锂电池应用场景;小型软包电池业务方面,公司扩展电器雾化器与可穿戴设备市场。

  2)动力电池业务快速发展。公司是国内软包电池龙头企业,21H1动力电池装机量0.96GWh,同比+186.4%,国内排名第六。公司与戴姆勒等国内外知名汽车厂商形成合作;在储能业务中,公司获得多个大客户重点项目。

  3)加快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加强成本管控。今年以来,公司在上游资源方面,收购金昆仑建设3万吨碳酸锂和氢氧化锂项目,和华友钴业等合资在印尼建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中游材料方面,和恩捷合资建16亿平米湿法基膜,和贝特瑞、SKI 合资建不超过 5 万吨高镍三元,和德方纳米合资建 10 万吨磷酸铁锂。

  内容:8月27日,21H1实现营业收入35.51亿元,同比增长46.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17.15万元,同比增长33.3%。

  点评:企业主要业务有动力锂电池和输配电设备,21H1营业收入30.89/3.37亿元,同比+37.82%/+188.55%。要点:

  1)业绩持续增长,现金流改善,运营能力提高。动力电池市场需求旺盛,21H1公司电池装机量2.89GWh,同比增长337.8%。此外,公司通过缩短销售周期、优化客户结构、调整货款结算方式等加大回款力度,自2020年报以来,连续三个报告期现金流持续为正,21H1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8611.37万元。

  2)研发投入加码,产品性能领跑。目前公司动力电池产品技术水平居行业前列,磷酸铁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210Wh/kg,属于行业领先水平。21H1公司研发费用2.49亿元,同比增长55.68%。

  3)优化客户结构,布局上游矿业资源。公司在加强与江淮、奇瑞等合作的同时,持续开拓乘用车、储能等多元化市场。21H1公司投资了锂矿、正极、前驱体、负极、隔膜等:在江西宜丰、奉新投建10万吨碳酸锂项目;在庐江推进20万吨高端正极材料和3万吨三元正极材料项目落地;在肥东建设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配套项目;合肥星源二期扩建隔膜项目;收购美国巴斯夫电解液实验室及相关专利,为高电压高能量密度电池做技术储备。

  点评:公司是全球碳纳米管龙头,主要产品为碳纳米管导电浆料、碳纳米管粉体以及NMP加工,21H1实现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228%)/0.02亿元/0.01亿元,毛利率35.65%/83.4%/0.89%。要点:

  1)需求高增。上半年碳纳米管浆料出货1.3万吨左右,同比增长157.18%,Q2出货近0.75万吨,环比增长30%+。

  2)正极材料高镍化与负极硅基化推动碳纳米管导电剂渗透率提高,公司持续扩产。碳纳米管由于导电性能优异、添加量小、阻抗低等优势,有利于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GGII预计,到2025年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在动力电池领域占比将达60%。公司现有导电浆料年产能3万吨,碳纳米管粉体年产能0.2万吨。公司近期投资多个扩产项目,预计全部投产后产能为:10.6万吨导电浆料、8,000吨碳纳米管、300吨纳米碳材、7,000吨导电母粒。

  内容:8月26日,2021年HI实现营业收入13.55亿,同比增长21.52%。实现归母净利润2.33亿,同比增加124.91%。

  1)PE管道业务下滑。PE管道产品主要应用于燃气、给水等地下管网的建设,据国际能源署分析,2020年全球天然气需求下降1.90%,预测2021年将反弹3.60%,到2024年天然气需求将达到近4.3万亿立方米。

  2)尼龙薄膜供需平衡,BOAP薄膜产品价格和销量较为理想,市场好于预期。目前公司同时拥有同步、异步拉伸共6条产线,此前,公司投资扩产建设“年产38,000吨高阻隔尼龙薄膜项目“,项目建设周期2年。

  3)锂离子电池隔膜量价齐飞带动产品盈利能力增强。21年HI毛利率27.26%。公司同时拥有干法、湿法、涂覆锂离子电池隔膜产品,于5月投资扩产“年产2亿平方米湿法锂离子电池隔膜项目”。

  内容:8月26日,营业收入440.7亿元,同比增长134.1%;归母净利润44.8亿元,同比增长131.4%。

  1)动力电池系统:根据中汽协数据,2021年1-6月我国新能源车累计销量120.6万辆,同比增长139.3%,电动化率自2020年的5.4%提升至9.4%;根据EV sales数据,1-6月欧洲30国新能源车乘用车注册量102.3万辆,同比增长157.1%,电动化率自2020年的11.5%提升至15.9%。新能源车销量增长推动动力电池需求增长。根据SNE数据,公司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34.1GWh,同比增长240%。受到销量带动,公司动力电池系统上半年销售收入达304.51亿元,同比增长125.9%;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挤压,毛利率同比下降3.5个pct至23.0%。2)储能系统:随着电力清洁化加速带来发电侧、电网侧储能需求持续增长,经济性与风险意识助推用户侧储能出货增加,全球储能市场迎来大发展,助力公司储能业务增长超预期。公司上半年出货多个百兆瓦时级项目,实现储能系统销售收入46.93亿元,同比大增727.4%;毛利率达到36.6%,同比提升12个pct。

  3)锂电池材料:公司锂电池材料销售收入为49.86亿元,同比增长303.9%;毛利率达21.2%,同比提升2.1个pct。

  4)全年增长可期:a)产能供给充足,交付能力增强。公司上半年电池产能65.45GWh,产量60.34GWh,产能利用率达到92.2%;预计年底将达到约160GWh;b)储能业务拓展顺利,下半年有望保持高增态势;c)公司上半年收入口径海外占比达23.1%,海外业务毛利率高出国内9.3个pct,海外业务占比提升有利于稳定公司整体毛利率水平。

  点评: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分别用于生产三元正极材料、钴酸锂正极材料。21H1三元正极前驱体实现营业收入64.64亿元,同比+208.33%,四氧化三钴实现营业收入16.07亿元,同比+103.34%。要点:

  1)电动汽车高景气带动三元前驱体需求旺盛。21H1三元前驱体及四氧化三钴产能均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合计销售量约8万吨。公司积极投资扩产产能,增发融资(不超过50亿元)用于广西北部湾产业基地三元项目一期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投产后,预计2024年底公司三元前驱体产能将达到40万吨(含四钴)。

  2)深度绑定LG,与大客户达成合作。公司已与LG化学、厦门钨业、当升科技、振华新材、天津巴莫、三星 SDI等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2020年前三大客户(LG化学、厦门钨业、特斯拉-LG)合计占比73.3%。

  3)布局上游镍资源,业绩增厚未来可期: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青山控股子公司上海菁茂,预计2021-2030年其将供应公司镍金属当量30-100万吨;与RIGQUEZA签署红土镍矿冶炼项目合资协议,预计年产高冰镍含镍金属3万吨;并在广西南部产业基地建设7万吨金属镍钴及其综合循环回收项目。

  内容:8月26日,21年H1实现营业收入80.00亿元,同比增长42.51%。归母净利润5.37亿元,同比增长151.10%。

  点评: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废旧电池回收与动力电池材料制造、钴钨回收与合金制造、报废汽车回收,21年H1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6.3亿/9.94亿/4.88亿,同比增长103.98%/56.70%/11.73%。要点:

  1)废旧电池回收方面,公司与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签署了循环回收协议,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快速增长。三元前驱体和四氧化三钴出货量大幅提升,同比增长190%/41.67%,同时公司在超高镍低钴前驱体、四元前驱体、无钴前驱体等前沿产品领域全面突破关键技术。

  2)钴钨回收与合金制造方面,公司与富士康、苹果等头部企业建立钨的定向循环体系。目前公司荆门德威废弃钨资源回收利用技术改造项目、美德立绿色智能制造高性能碳化钨粉项目相继投产运行。

  3)报废汽车回收方面,未来报废电动车汽车回收拆解行业潜力巨大。目前公司在深圳、武汉、天津、河南等地建立了7个世界先进的报废汽车处理基地,形成了报废汽车拆解、破碎、分选与零部件再造的全产业体系。

  点评: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21年HI营业收入10.33亿/3.86亿/0.33亿,同比+25.76%/+91.16%/+17.79%。要点:

  1)密封铅蓄电池方面,涵盖AGM、胶体两大系列,营收占比71.06%。公司未来将稳定原有铅酸业务板块。

  2)锂离子电池方面,涵盖钴酸锂、磷酸铁锂、锰酸锂三大系列,营收占比26.60%。在铅酸电池逐渐被锂电池取代背景下,公司锂电池下游新客户部分由原有铅酸电池客户转化而来。

  3)氢燃料电池方面,公司已完成制氢、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整车运营等关键环节的布局。目前公司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涵盖VISH和VISTAH两个系列,功率覆盖52-130kW,已匹配20款燃料电池客车、40款燃料电池卡车/底盘和4款工程机械领域应用车型进入工信部公告目录,现有包括公交、重卡、物流合计240辆燃料电池车已投入示范运营,运营里程超过1000万公里。

  内容:8月25日,21年H1实现营业收入8.23亿元,同比增长125.67%;归母净利润1.59亿元,同比增长166.61%。

  1)磁电装备业务:21H1营业收入1.22亿元,同比+38.74%。2)锂电负极业务:21H1营业收入7.01亿元,同比+153.35%。公司负极客户覆盖行业龙头,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中航锂电、韩国SKI等。受益于行业高景气和公司渗透率提升,公司出货量高增;负极材料销量2.35万吨,同比+211.1%。

  公司目前负极材料产能5.2万吨,石墨化3.5万吨。公司扩产积极推进:全资子公司格瑞特8万吨负极材料及6.5万吨石墨化加工一体化基地,参股子公司集能新材料1.5万吨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项目。项目完成后,公司将具备年产9-10万吨负极产能,石墨化9.5万吨产能。

  内容:8月24日,21H1实现营业收入29.89亿元,同比增长174.08%,实现归母公司净利润4.47 亿元,同比增长206%。

  点评:1)量价齐升助力收入高增。锂电业务:21H1多元材料和钴酸锂的产量达到1.80万吨和1193吨。上半年产品价格随着原材料涨价波动,在量价齐升的作用下,多元材料、钴酸锂贡献收入23.55亿元/4.79亿元,同比增长184.2%/137.3%。智能装备:中鼎高科21H1销量同比增加116.89%,贡献收入8375万元,同比增长53.9%。

  2)毛利率连续三季度持续提升。公司管控原材料成本得当。公司二季度单季毛利率达22.6%(同比/环比+2.6/3.4个pct),自20Q4持续提升。21H1多元材料毛利率达21.4%,同比提升3.4个pct;钴酸锂毛利率17.6%,同比提升4.1个pct;高端装备毛利率40.1%,同比下降11.5个pct。

  3)股票出售、远期结汇和欠款追回等贡献利润1.56亿。1.84亿元非经常性损益包括:远期结汇到期及公允价值变动的收益和中科电气股票出售及公允价值变动的收益达1.06亿元;追回比克等公司欠款导致计提坏账准备转回6583万元;相关政府项目分摊至当期损益1112万元。扣除所得税影响,上述款项影响归属股东净利润1.56亿元。

  4)产能持续扩张可期。公司不超过46.45亿元的再融资项目计划用于建设常州当升二期、江苏当升四期等项目。公司公告称,定增目前进入中国证监会注册环节,公司已收到证监会的反馈意见,后续将提交回复。我们预计公司明后年的产能将分别增加45.5%/46.9%。此外,公司已启动欧洲10万吨高镍动力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工作,并加快开展磷酸铁锂产能的规划和论证工作。

  5)产品主打高镍。公司高镍多元材料产品开发进一步加快,Ni83、Ni88、Ni90型高镍多元材料实现向海外大批量出口,应用于日韩、欧美一线产品已完成国际客户验证,即将进入量产阶段。目前公司正在开展超高镍多元材料Ni98产品的开发。

  内容:8月24日,21年H1实现营业收入36.99亿元,同比增长 132.27%;归母净利润7.83亿元,同比增长 151.13%。

  点评:公司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材料和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21H1营收31.42亿元/4.56亿元,同比+282.06%/-32.89%。要点:

  1)锂离子电池材料一体化优势显露,电解液盈利能力提升。21Q2电解液产品满产满销,电解液出货近3万吨。电解液原材料六氟磷酸锂供给紧张,价格上涨,并向电解液传导。公司六氟自供比例达80%以上,能够有效控制成本,推动电解液业务盈利能力提升。21H1锂离子电池材料业务毛利率36.18%,同比+7.07pct。

  2)积极投资扩产,加码新型锂盐。公司投资14.03亿元建设20万吨锂电材料项目,包括20万吨液体六氟磷酸锂、7万吨五氟化磷、1.2万吨氟化锂;投资17.66亿元建设35万吨锂电及含氟新材料项目(一期);15.58亿元建设9.5万吨锂电基础材料及10万吨二氟丙醇项目;15.58亿元建设9.5万吨锂电基础材料及10万吨二氟丙醇项目。

  3)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业务稳健发展。21H1卡波姆价格回落至正常水平,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毛利率35.23%,有所下降。公司传统日化工业产品性能领先,在运输、物流、仓储等方面提前布局,拥有一定护城河。

  内容:8月25日,21H1实现营业收入35.92亿元,同比增长192%,实现归母净利润3.21亿元,同比增长491%。

  1)正极出货量高增,高镍化趋势明显。7月国内高镍产量占三元比重提升至约40%。2021H1公司正极材料出货量2万吨以上(其中90%以上为高镍),同比增长约135%,市占率领先。

  2)前躯体配套,产能快速提升。2021年以来,公司迅速扩大高镍正极材料生产规模,同步推进湖北五期、遵义二期、韩国一期产能扩建,预计年底正极材料产能实现12万吨以上。截至6月底,公司高镍正极材料产能新增2万吨以上,其余6万吨将于下半年释放。预计2022年底前驱体产能约9万吨,其中募投项目临山1-1期年产3万吨高镍前驱体项目预计在年底前实现部分达产。

  3)战略协同加深,客户结构优化。公司加大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孚能科技、蜂巢能源、SKI等客户的合作深度,与孚能科技等客户签订了战略供应协议,同时积极匹配新能源终端车企的国际布局规划。

  内容:8月26日,2021年H1营业收入7.33亿元,同比增长14.98%;归母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增长 66.41%。

  1)光伏玻璃实现产销两旺。2021H1实现营收1.9亿元,同比+94.63%,毛利率25.68%,同比+8.54pct。公司光伏玻璃产能大幅提高至日熔量900T/D,下半年1号玻璃产线将计划完成技改投资,整体日熔量将达到1200T/D。未来将深耕西北地区的组件市场,按需扩张光伏玻璃产能,降低生产成本。

  2)整合电站资产,提高资产收益。报告期内,公司完成澄城县永富53MW光伏电站的交割,实现0.31亿元的投资收益,有效盘活公司的电站资产。公司整体发电系数提升了4.4%,电费收入毛利率达到69.45%,同比+8.96%。

  3)全面拓展平价电站项目、屋顶分布式和BIPV等场景。报告期内,公司成立项目组在广东、山西、湖北、陕西、新疆等地区积极开拓平价光伏电站项目,未来将继续深化与央国企的项目开发合作。

  内容:8月23日,公司营收10.21亿元,同比增长89.34%,归母净利润8,547.80万元,同比增长64.61%。

  点评:1.市场方面,在下游市场需求旺盛的环境下,公司依靠成熟的锂离子电池研发、制造体系,为客户提供锂离子电池组和锂离子电芯产品,积极开拓市场,出货量一路走高。

  2.研发方面,公司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具备从项目评估、方案设计、电芯配套、BMS研发,到SMT、电池组装生产、产品检验、售后服务等方面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锂离子电池智能制造服务的能力。

  3.采购方面,主要根据公司生产和销售计划进行,公司通过评估和考核程序遴选合格供应商,并通过技术合作、长期协议等方式与供应商紧密合作;

  4.生产销售方面,公司综合考虑客户需求安排生产,根据客户的采购合同及具体订单需求,向客户提供相应产品及售后服务。

  内容:8月28日,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2.10亿元,同比增长18.27%;实现归母净利润7.57亿元,同比增长69.68%。

  点评:1.逆变器业务,21H1公司实现营收35.91亿元,同比增长54.51%,占比43.74%;毛利率为38.15%,同比提升3.83Pcts。市场方面,公司稳固并加大欧洲、美洲市场、中国渠道市场布局力度,目前公司已在海外建设了20+分子公司,全球五大服务区域,200+服务网点。成功突破多个大客户,签约数个GW级逆变器订单,逆变设备全球累计装机量突破182GW。产品方面,公司发布分布式新品SG30/40CX;发布大功率组串逆变器SG320HX,最大输出功率352kW;以及光·储“1+X”模块化逆变器,

  2.风电变流器业务,实现收入4.76亿元,同比增长37.90%。其中,大功率主控一体风冷化变流器产品和三电平1000Vac(900-1140V)变流器产品,均实现批量发货。为配套1140V机型研发,建成投运1140V/5MW等级电机对拖实验平台,可满足双馈、全功率变流器产品的测试需求。

  3.储能业务,公司发力家庭和工商业储能系统,21H1实现营收9.20亿元,同比增长267.38%,占营业收入比重11.20%。公司推出5-10kW/9.6-102.4kWh家庭储能系统和50kW-1MW/2-5h分布式储能系统;同时相继为英国门迪100MW/100MWh储能电站、青海特高压外送基地电源配置项目、内蒙最大的光伏竞价配套储能项目、湖南10MW/10MWh风储融合等多个项目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内容:8月28日,营收19.38亿元,同比增长25.70%;归属净利润1.95亿元,同比增长26.76%。

  点评:1.智能家电电控产品板块,主要包括变频家电电控、平板显示和智能卫浴整机及部件等,2021年上半年销售收入10.47亿元,同比增长46.13%,占收入54.05%。变频家电电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面对一季度印度等海外疫情爆发,公司及时做出响应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暖通与空调产品线较快增长,高压电源也处于稳步上升状态。

  2.工业电源产品板块,主要包括医疗电源、LED显示、通信与电力电源和工业导轨电源等,2021年上半年销售收入3.92亿元,同比增长13.57%,占收入20.23%。2020年初疫情首次爆发,医疗电源短期需求急剧上升,订单脉冲式增长现象;21H1该业务回调呈小幅下滑状态。中长期来看,疫情对应医疗电源长期需求仍然空间可期。

  3.工业自动化产品板块,2021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收入4.05亿元,同比增长108.11%,占公司营业收入的20.89%。

  4.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产品板块,2021年上半年,销售收入0.87亿元,同比下降66.5%,占收入4.51%。

  点评:1.销量和订单持续增长。21年上半年公司整机销量1.57GW,同比增长41%,在手订单新增8GW,累计12GW。公司控股的并网风电场项目容量达到25万千瓦,参股的并网电场项目容量超过50万千瓦。

  2.产品研发走在前列。公司完成了基于3.XMW、4.XMW、5.XMW、6.XMW平台共10余款整机产品的设计开发。

  3.公司客户多元化。公司与中广核新能源和国瑞新能源等国有和民营客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大力推动乌兰察布智能产业基地等产业基地平稳落地。越南首个项目的吊装工作有序开展,另已中标越南4个项目。

  内容:8月27日,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62.4亿元,同增11.16%;实现归母净利润18.44亿元,同增1.86%。

  点评:公司主要是做低压电器和光伏组件等业务。报告期内公司营收稳定增长。要点:

  1.低压电器:2021H1营收110.58亿元、同比+31.24%。经销上半年营收58.70亿元,同比增长14.83%。渠道网络加大布局,超10万家终端渠道力促提质增效。发力行业客户,先后为国家电网、中国电信、华为等提供产品,上半年营收约15亿元,同比增速超70%。海外业务逆势而上,2021H实现营收12.93亿元,同增55.26%。

  2.光伏:21H1营收55.04亿,同比-14.69%。“整县推进”政策利好公司发展,上半年新增装机容量1.05GW(租赁模式)+销售模式281MW,共计1.33GW。电站盈利能力稳定,2021H1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到6.55GW,同比+50.5%,由于“整县推进”政策,结构上向分布式电站倾斜;电费收入20.29亿元,同比+31.5%。

  内容:8月27日,21H1营业收入224.92亿元,同比增长25%;归母净利润31.06亿元,同比增长237%。

  点评:1.公司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变压器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70%;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2.52%,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减少1.32个百分点,主要系公司根据会计准则将运费由销售费用调整至主营业务成本所致。

  2.电线电缆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71%;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3.60%,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减少1.51个百分点。

  3.新能源产业及配套工程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4.65%,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05.27%,毛利率增加13.58个百分点。

  4.输变电成套工程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1.17%,主要系海外项目受境外疫情影响,建设进度缓慢所致;营业成本同比下降68.50%,毛利率减少7.69个百分点。

  5.发电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51%,主要系公司新能源BOO电站规模及火电发电量增加所致;营业成本同比增长2.06%,毛利率增加13.89个百分点,主要系毛利率较高的新能源电费收入占比增加以及火电发电量增加所致。

  6.煤炭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40%,营业成本同比增长9.29%,毛利率减少0.55个百分点。

  7.贸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15%,营业成本同比增长24.20%,毛利率增加0.72个百分点。

  内容:8月27日,21H1营业收入11.92亿元,同比增长13.51%;归属净利润2.43亿元,同比增长36.87%。

  点评:公司主要从事辗制环形锻件、锻制法兰及其他自由锻件、真空腔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要点:

  1.面对成本端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不利局面,公司深入开展降本增效工作,提升运营效率,保证利润稳定增长。

  2.客户资源优势,公司已与德国EUROFLANSCH GMBH、日本BORDERLESS Co.,Ltd.等采购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是维斯塔斯、通用电气、西门子歌美飒、阿尔斯通等国际知名风电设备企业的直接或间接供货商;公司先后与泰胜风能、天顺风能、上海电气、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等国内知名上市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市场优势,国内海上风电开发进入加速期,技术不断成熟,海上风电正在逐步从近海向深远海发展,市场广阔;国内风电产业大规模发展已超过十年,随着风电机组20年使用寿命的临近,国内将会出现大批的退役机组,带动对于新风电机组的需求。

  内容:8月19日,2021年半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9.04%,实现净利润0.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8%。

  点评:1.受组件上游主要原材料价格阶段性快速上涨,光伏产品的销售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

  2.硅料环节短期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导致硅片供应相对紧张,进而影响公司电池及组件产量。

  3.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普涨,部分组件订单价格因提价幅度不及上游原材料,出现价格倒挂,影响公司盈利。

  4.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板块,21H1收入50.71亿元,占收入60.82%,同比减少17.22%。其为公司的核心业务。

  5.太阳能电站EPC与转让板块,21H1销售收入8.72亿元,占收入10.46%,同比增加584.55%。

  6.光伏电池封装胶膜(EVA等)板块,21H1销售收入11.44亿元,占收入13.73%,同比增加67.52%。

  内容:8月27日,21H1收入7.98亿元,同比减少10.29%;归属净利9835万元,同比减少20.99%。

  点评:公司主要产品覆盖陆上风电变流器、海上风电变流器、主控系统、变桨系统、集散式、集中式、组串式逆变器、基于高价值工程的工程型变频器、行业定制专机、储能业务及关键部件、新能源汽车电控方案等,主要服务包含产品升级改造及运营维护等。

  新能源电控业务和工程传动业务营业收入7.53亿元/0.26亿元,同比增长31.40%/减少21.23%。新能源业务板块,公司较好地抓住了风电行业的发展机遇,拓展风电行业的市场。公司突破海上风电存在的防护和可靠性难点,运行稳定,海上风电市场稳定增长;同时,公司在光伏逆变器领域实现了产品创新,新产品优异的性能得到客户的认可,光伏产品发货容量及销售额持续稳健增长;公司低压变频器和工程型变频器正式投放市场,收入逐年提升;公司基于已有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平台,不断的在新的领域推出产品。

  内容:8月27日,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90亿元,同比增加35.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1.79亿元,同比增加35.96%。

  点评:公司主营业务为数据中心关键基础设施产品和新能源光伏及储能系统产品。要点:

  1.智慧电源、数据中心设备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37.15%,是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疫情得到控制,市场需求持续恢复,业务量持续增长致收入增长,出货量加大。

  2.光伏逆变器及储能设备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68.69%。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公司更积极改进产品策略,扩充渠道布局,加大营销力度,新能源业务持续恢复,订单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

  3.新能源充电设备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31.69%,营业成本较上年同期下降28.83%,市场竞争激烈,出货量减少,收入和成本相应下降。

  内容:8月27日,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8.27亿元,同比增长41.50%;实现归母净利润3.68亿元,同比增长67.50%。

  1.产品研发领先。目前公司可提供40-300μm等多种规格的电镀金刚石线,可应用于光伏晶硅、水晶、磁性材料、蓝宝石等硬脆材料的切割。目前42μm规格的金刚石线为公司的主要产品,较同行业主流产品的45μm规格仍保有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

  3.产能规模领先。截至2021年6月,公司的金刚石线万公里,上半年金刚石线万公里,市场占有率稳步增长。

  内容:8月27日,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7.09亿元,同比减少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约5.44亿元,同比减少0.96%。

  点评:1.智能板块销售网络遍布全球。公司产品已经销往全国各个省市,并远销欧洲、中东、东亚、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储能板块超前布局。公司重点开拓新能源发电+“共享储能”的商业模式,超前布局氢能行业,专注电解水制氢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运营。

  3.新能源板块“大丰收”。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板块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6.5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0.46%,其中,光伏发电量达到10.16亿kWh,同比上升5.5%。截至2021年6月底,公司开发建设并持有的已并网运行各类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超过1.6GW,目前公司在建光伏电站项目约600MW,截止目前公司在中东部地区积极储备平价上网的各类光伏电站资源,在手储备项目超过6GW,其中已备案项目超过2GW。

  内容:8月27日,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2.68亿元,同比减少27.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6672万元。

  点评:公司是以光伏配件制造、高效电池组件制造、新能源电力服务为三大核心业务的新能源综合服务提供商。

  1.太阳能电池边框业务,2021年上半年收入3.47亿元,占总收入27.40%,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边框生产工艺,长期在光伏配件领域占据龙头地位。公司拥有10条自动化线条手工线.太阳能安装支架业务,2021年上半年收入1.51亿元,占总收入11.92%。公司快速加大智能追踪支架、手动可调支架和柔性支架系统解决方案的全方位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投入,满足更高更广的客户和市场需求。

  3.太阳能电池板组件业务,21年H1收入5.96亿元,占收入47.06%,公司拥有江苏苏州、江苏泰州、江西赣州、浙江湖州四大基地。公司异质结电池片主要采用158.75mm,电池平均转换效率24.5%以上,双面率达95%以上。

  4.新能源发电业务,2021年上半年收入0.67亿元,占收入5.35%,公司现累计运营的新能源电站容量已超过1.7GW,其中光伏电站1.55GW,风电150MW;售电业务稳定拓展市场份额,连续两年实现盈利。

  8月26日,21年上半年营收13.94亿元,同比增长21.98%;净利润1.77亿元,同比增长51.04%。点评:

  公司主营风力发电设备及各类海洋工程设备,影响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1)市场拓展力度进一步增强,在手业务订单充足。公司陆上风电类产品订单新增11.74亿元,完成5.04亿元,实现收入4.62亿元,同比减少-44.78%;海上风电装备类产品订单新增6,717万元,完成9.88亿元,实现收入8.74亿元,同比增加202.86%。内销产品收入同比增长32.36%,占比88.18%。

  2)公司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回款较多,报告期内信用减值损失有一定金额的转回。

  1.高端装备业务,公司合理排产,以保障四川乐山一期12GW拉棒切方项目扩产所需的设备供给为主,并有少量前期签署的设备销售合同在上半年部分交货并确认收入,实现营业收入约0.18亿元。2.新能源发电业务,21H1公司已并网的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1,248MW,风电148.5MW。实现营业收入7.54亿元,同比增长23%,毛利率为59%,保持较高水平。

  3.新材料业务,公司拉棒产能释放,生产销售情况良好,收入12.27亿元,同比增长67%,毛利率在30%以上。

  4.节能环保业务,实现营业收入0.68亿元,同比大幅上升166%,脱硝催化剂产品的毛利率水平为22%,该业务依然面临激烈市场竞争。

  8月26日,21H1营业收入17.76亿元,同比增长38.5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4.84%。点评:

  公司2021上半年终端电器/配电电器/控制电器/智能电工产品实现营收6.50/8.49/1.65/1.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0.31%/55.31%/25.77%/76.83%,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公司以强投入、智能化、定制化为目标,以IPD流程保证产品研发从需求到商业成功的端到端实现,设立了终端和工控产品线、配电产品线、智能电工产品线和技术支持系统,以IPMT会议、PDT重量级团队等运作模式,拉通市场、研发、技术、制成、质量、交付的全产品链。公司配电电器毛利率同比减少6pct。铜、银、钢和塑料等原材料占公司产品总成本比例在40%-50%之间,上半年大宗商品的价值大幅上涨,导致公司利润增速明显低于收入增速,毛利率降低。内容:

  8月26日,21年上半年实现盈利收入10.87亿元,同比增长84.89%。实现归母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20.66%。点评:

  21H1公司逆变器出货量约为23.85万台。要点:1)并网逆变器板块,出货量21.75万台。公司通过持续不断投入研究,公司技术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拓扑研究、控制算法、工业设计等方面。

  2)储能逆变器板块,出货量2.10万台,境外逆变器出货量占比65.62%。公司掌握了并离网无缝切换技术,无缝切换时间控制在毫秒级,该技术已在公司ES系列、EM系列、EH系列、ET系列、SBP系列等光伏储能逆变器产品得到应用。

  8月26日,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盈利收入35.23亿元,同比增长9.32%;净利润6891.18万元,同比增长22.98%。点评:

  公司核心业务为高压开关、配电网开关、电力工程总承包业务和开关产品运维检修。要点:1)市场营销业绩稳步增长。国网集招、协议库存、特高压专项招标所投标段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南网集招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首台套10千伏直流断路器实现中标。开展雄安剧村220千伏变电站辅助运维。克服境外疫情影响,泰国、柬埔寨市场实现工程总承包项目零的突破。

  2)履约服务水平逐步提升。供应商不良行为率同比降低32%。蒙西扩建站、北京东扩建站生产装配有序开展,武汉换流站、陕北换流站现场调试按里程碑计划推进,郑州地铁配电网项目按期交付。

  3)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550千伏高速开断断路器通过关键试验。145千伏HGIS通过STL联盟试验。海上风电用200千伏直流GIS通过长期带电考核,填补国内空白。

  4)产业发展布局持续优化。高压产业坚持高质量创新发展,逐步释放优质产能,新兴产业加快培育。

  8月26日,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2.61亿元,同比增加132.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5亿元,同比增加74.73%。点评:

  21H1公司风电产品营收10.37亿元,占收入比重82.23%,同比增长146.81%。要点:1)国内市场利好。风电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加快。公司深耕行业多年,拥有深厚的技术和客户资源积累,在产品性能和品质可靠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

  2)完整产业链优势。公司布局涵盖风力发电机组、盾构机、港口机械海工装备、露天采矿设备,工程机械等领域;子公司锻件生产热处理技术处于行业领头羊。

  3)客户资源优势。回转支承作为大型装备制造行业,产品需要保证在长期重载荷下的可靠稳定。公司凭借长期积淀,已与国内多家领先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

  4)研发与创新能力。目前公司在回转中心六米以上的重载荷回转支承的研发和制造等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头羊;在盾构机、顶管机用刀盘主轴承的研发、制造、再制造等方面拥有专有技术。

  8月26日,21H1营业收入33.60亿元,同比增长42.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3亿元,同比增长34.34%。点评:

  1.光伏电站板块,21年上半年出售的收益22.04亿元,占总收入65.59%,同比增长8.44%。2021年上半年公司持续推进光伏电站高质量投资建设和收购,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运营电站约4.31吉瓦、在建电站约0.33吉瓦、拟建设电站(已取得备案的平价项目)或经签署预收购协议的电站约0.55吉瓦,合计约5.19吉瓦。2.太阳能产品出售的收益11.50亿元,同比增长267.14%。公司推进产线升级,完成电池及组件车间技改,实现182大尺寸PERC+单晶高效电池产业化和182大尺寸多主栅半片高效组件批量生产,截至6月底,公司高效电池年产能1.2吉瓦,高效组件年产能2吉瓦;规划投资20吉瓦高效太阳能电池及4.5吉瓦高效组件,计划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6.5吉瓦电池(18Xmm/210mm)和1.5吉瓦组件(18Xmm/210mm)。

  1.通用自动化业务:21H1营收43.94亿元,同比增长88%。得益于行业增长和高市占率,通用变频器/通用伺服系统/PLC&HMI/电液系统实现出售的收益15.41亿元/19.03亿元/3.23亿元/4.23亿元,工业自动化/OEM/EU同比增长26%/39%/19%。从产品角度来看,低压变频器产品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0%,在中国市场份额12.1%;通用伺服系统规模同比增长47%,在中国市场份额达到10%。2.电梯电气大配套业务:21H1实现营收24.15亿元,同比增长30%,维持较高增速。下游电梯行业需求强势反弹,特别是大配套业务增速超过了90%。线缆业务在跨国企业的拓展顺利进行,拿下了多个定点项目。控制系统业务在全球芯片短缺的情况下,表现出较好的交付优势,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3.新能源汽车业务:21H1收入9.08亿元,同比增长176%,新能源乘用车业务实现迅速增加。由于造车新势力放量,公司订单爆发式增长。电机、电控、电源产品获得多个汽车品牌定点,与战略客户在多个新平台上深度合作。虽然订单增长、芯片短缺等导致公司交付压力巨大,但公司正在致力于提升公司交付能力。

  8月24日公告,实现盈利收入24.88亿元,同比增长11.34%,归母净利润4.69亿元,同比增长15.04%。点评:

  1. 注塑机产品销售量5.5万吨,同比增加53.93%。出售的收益同比增加63.37%,是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2.上半年风电铸件销量约17.2万吨,同比增长3.12%,出售的收益同比增长3.79%,盈利保持稳定。

  3.产能扩张支持订单增长,2020年底公司具备40万吨铸造产能;“年产18万吨(二期8万吨)海装关键铸件项目”建设进入结顶阶段,计划将在2021年4季度投产,项目完成后公司具备年产48万吨铸造产能;同时公司新规划的年产13.2万吨铸造产能项目开始动工建造,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形成60万吨的铸造产能;

  8月24日公告,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2.93亿元,同比增长1.40%,实现归母净利润7.99亿元,同比增长47.05%。点评:

  1.陆上风塔业务,2021年上半年,面临陆上风电“抢装潮”结束后市场的短期回调,公司陆上风塔产、销出现一定下降。公司风塔及相关产品销售量24万吨,出售的收益19.27亿元。目前在手订单100万吨,预计全年产量达70万吨。公司已陆续启动濮阳、通辽等2处生产基地建设,预计2021年底至2022年上半年完工投产。2.叶片及模具业务,21H1叶片业务产能持续扩张,叶片及模具的产、销量同比增长。21H1公司叶片和模具销售量397套,同比增长33.7%,实现出售的收益6.93亿元。濮阳叶片生产基地今年正式投入生产,公司还将进一步提升叶片产能,目前商都叶片生产基地已开工,预计2022年正式投入生产。

  3.风电海工及服务业务,2021年公司继续加快海上风电生产基地建设。欧洲疫情因素依旧制约海外生产基地建设,德国海工基地仍在稳步推进中。江苏射阳海工智造基地继续按照计划稳步推进。

  4.风电场发电业务,21H1实现上网电量1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营业收入5.96亿元。截至6月30日,公司累计并网859.4MW,在建35.7MW。公司积极在中原、华中、华北等地区推动风电资源开发,已取得一定成果。

  新能源车方面,1)工信部等五部门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2)工信部将开展钠离子电池标准制定并推动钠离子电池全面商业化;3)首批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京津冀、上海、广东;4)长安、华为、宁德三巨头“联手造车”正式发布。

  1)财政部下达补贴890亿元支持光伏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2)山东省明确主要任务,以风电、光伏发电为重点,到2025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力争达到9000万千瓦左右;3)中国石化重庆首座加氢站——半山环道综合加能站近日正式建成。4)楼继伟:双碳目标会带来百万亿级投资机会。

  新能源作为高端制造产业,符合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国家发展的策略。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势不可挡,电动车迎来黄金发展期;“双碳”大计,光伏迎来高增时代。行业景气度提升,拉动产品需求,但随之引发的价格博弈与利润再分配是今年需要密切跟踪的焦点问题。硅片价格近期慢慢的出现拐头向下趋势,行业景气度有望触底回升。行业估值目前处于历史高位,

  建议重视上半年盈利能力,甄选有业绩支撑、拥有明显竞争壁垒的优质品种。此外,储能、电网、风电、核电等领域也需要我们来关注。风险提示

  电力需求下滑的风险;新能源发电消纳能力不够的风险;出口销量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供给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原材料上涨过快严重挤压下游生产环节利润的风险;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行的风险等。

  微信号|zgyhzqyj本文摘自报告:《【银河电新周然】行业周报丨财政部补贴890亿元支持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工信部将开展钠离子电池标准制定》

  工商管理学硕士。2010年11月加盟银河证券研究部,先后从事公用事业、环保、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工作,目前担任电新及公用团队负责人。

  银河证券行业评级体系:推荐、谨慎推荐、中性、回避。推荐:是指未来6-12个月,行业指数(或分析师团队所覆盖公司组成的行业指数)超越交易所指数(或市场中主要的指数)平均回报20%及以上。该评级由分析师给出。

  谨慎推荐:行业指数(或分析师团队所覆盖公司组成的行业指数)超越交易所指数(或市场中主要的指数)平均回报。该评级由分析师给出。

  中性:行业指数(或分析师团队所覆盖公司组成的行业指数)与交易所指数(或市场中主要的指数)平均回报相当。该评级由分析师给出。

  回避:行业指数(或分析师团队所覆盖公司组成的行业指数)低于交易所指数(或市场中主要的指数)平均回报10%及以上。该评级由分析师给出。